近期关于莆仙戏的历史沿革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 ,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
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田文人关陈谟在《闽中杂记》中记载:“兴化戏剧源于宋而盛于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1187~1269年)晚年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故乡看到莆仙戏演出 ,曾赋诗描述当时盛况:“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 ”,“儿女相携看市优 ,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乎,方演东晋谈西都”。可知 ,所演剧目多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并包含某些宋、元南戏古老与罕见的剧目 。
据1962年调查统计,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8000多本 ,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 ”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 、《郭华》、《陈光蕊》、《刘文龙》 、《刘锡》、《王祥》、《朱买臣》 、《赵盾》、《杀狗记》、《小孙屠》 、《苏秦》、《刘知远》、《王十朋》 、《老莱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 、《姜诗》、《高文举》等81个,有抄本流传下来的共57个 ,其中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戏剧目。此剧在全国各地早已失传,惟独保存在莆仙戏里 ,700多年来历演不衰。据老艺人黄文狄(1895~1967年)回忆,师傅代代相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莆田“后周二班”演过此剧 。由于兴化话“协 ”与“洽”谐音,所以剧名又叫《张洽》。后来剧本传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玉楼春班”,民国初年由“福顺班 ”演出 。
明、清时期 ,是莆仙戏发展 、繁荣的时期 。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特殊乐器笛管:“以葭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演员的冠饰也很有特色:“弁如帻 ,但当耳有两手拤耳。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吉祥之意 。”长乐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 ”中记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黄金龙办起私人家班:“集戏子一班为生”(清·陈鸿《清初莆变小乘》)。而民间班、社大发展 ,据清陈鸿《莆靖小纪》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戏子廿八班 ,共妆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赏新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莆田北关外头亭瑞云祖庙 ,嵌立一块“志德碑 ”,上列戏班共32班,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加了12班 ,达到鼎盛时期 。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仅仙游一县就有戏班60多班。当时,湖南人陈盛韶任仙游县令 ,他在《问俗录》中记载:“俗喜歌舞,里巷婚丧,靡不演剧,而价亦廉。合邑60余班 ,闽人通称七子班 。乐操土语,别郡人终日相对,不达一语”。据调查统计 ,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地的戏班达到150多个。并从昆曲 、弋阳腔及乱弹等声腔中吸收了大量传奇剧目,改调而歌 ,使莆仙戏传统剧目更为丰富 。
此外,清代莆仙戏还出现根据时人时事或地方故事编演的时事剧。其中有揭露仙游县令宋某胡乱判案,草菅人命 ,造成冤案的《王监生》;有反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廷一品大官被英、法侵略者驱赶上街扫马粪的《红顶扫马粪》,以及《林则徐禁烟》、《吗啡劫》等。
民国时期 ,京戏 、闽剧相继传入莆田,京剧的武打表演与侠义剧目,闽剧的机关布景和表演手法,都对莆仙戏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后台伴奏也从原先的锣、鼓、吹单纯的乐器 ,向民间吸收了“十音” 、“八乐 ”中的部分乐器和外地剧种的乐器,诸如二胡、板胡、琵琶、三弦 、扬琴、大提琴等,使莆仙戏音乐形式更加多样与抒情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莆仙戏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民国9~12年(1920~1923年),“紫星楼”班首次出国,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伐子都》 、《征东》、《征西》、《三国》 、《封神榜》等剧目 。民国16~19年(1927~1930年) ,双赛乐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天豹图》、《瓦岗寨》 、《水浒》、《三国》、《方世玉打擂台》 、《王魁与桂英》等。这一时期,莆仙戏剧坛上涌现一批著名演员,如生角黄文狄、老生傅起云、净角林元、小生郑应 、净角林炉、旦角陈金标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 ,莆仙戏处于低落时期,戏班大量减少,艺人纷纷改行或星散农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莆仙戏获得新生 。50年代初,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班艺人,学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改戏 、改人、改制”政策 ,对莆仙戏进行恢复和改革工作,莆田县的“新共和 ”、“益华风” 、“赛凤凰”、“新民风 ”、“赛天然”等40多班,仙游县的“新仙和” 、“新泉春 ”、“新玉和”等10多班 ,先后恢复演出。他们分别移植、改编并上演一批来自老解放区的剧目,如《闯王进京》 、《林冲》、《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九件衣》 、《血泪仇》等,受到观众赞赏。1951年至1952年 ,由文化部门派出干部和由艺人民主选举产生剧团领导班子的新型剧团(如莆田县典型剧团和仙游县实验剧团等)先后成立 。1953年,莆田县建有大众剧团、劳动剧团、荔声剧团 、和平剧团、前进剧团,仙游县有鲤声剧团等 ,推动了剧目编演工作。
1952年10月,经整理的传统戏《千里送》,参加福建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 ,受到好评。1954年8月,又整理传统戏《琴挑》、《瑞兰走雨》 、《百花亭》、《果老种瓜》、《春江》等,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 。同年9月,莆仙戏代表队首次赴上海 ,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琴挑》获演出奖等。1959年9月,莆仙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巡回演出团 ,携带《团圆之后》 、《三打王英》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演出,并和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0年,被誉为“莎士比亚式大悲剧”的《团圆之后》 ,由长春**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
20世纪50年代,莆仙戏还编演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1956年2月,仙游县鲤声剧团编演的《大牛与小牛》 、《三家林》 ,莆田县实验剧团编演的《种荔枝》,参加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受到好评 。《大牛与小牛》、《三家林》还获得剧本创作奖。1958年8月 ,仙游县鲤声剧团创作的《夫妻红》,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得到好评。 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目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 ,党和国家***刘少奇、周恩来 、朱德、彭真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
与此同时,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和编剧小组,在发掘 、整理传统遗产 ,开展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他们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剧团和流散艺人中 ,抢救、挖掘 、征集到大批演出抄本、音乐曲牌和历史文物,并记录出许多口述本。至1962年7月,全省挖掘抢救戏曲传统遗产现场会在莆田召开时 ,共收集有传统剧目5619多个,其中1020个剧目是新发掘发现的,演出抄本8000多册 ,音乐曲牌1000多支,仅与《南词叙录》对照,就有《张洽》等81个剧目与宋元南戏同名。又如1956年,从民间抢救、挖掘的剧本《傅天斗》(莆仙戏目连戏的一种) ,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献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先后整理 、编印有《莆仙戏传统科介》、《莆仙戏传统舞台美术》等书稿。同时 ,由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戏曲历史研究室与各地戏曲工作者组成的历史调查组,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在莆田、仙游两地作长达4个月的观摩调查 ,写出几十万字的莆仙戏历史调查报告。艺术教育方面,莆田 、仙游两县于1956年举办莆仙戏艺术训练班、学员班,排演《敬德画像》、《胭脂铺》等剧 ,并参加福建戏曲艺术训练班汇报演出 。
“文化大革命”期间,莆仙戏遭到严重破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 、《三打王英》等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剧目 ,被打成“毒草 ”受到批判,许多艺人受迫害,剧团被撤销。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莆仙戏再次获得解放。1978年后 ,两县专业剧团陆续恢复演出,并涌现出许多民间职业剧团 。100多个专业剧团、业余剧团活跃在城镇乡村,长演不衰 ,莆仙戏迎来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莆仙戏演员青黄不接问题,福建省艺术学校委托莆田地区举办莆仙戏学员班。莆 、仙两县还分别办起艺术学校 ,培养一批青年演员 。
1978年改革开放后,莆仙戏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 ;
1979年2月 ,仙游县鲤声剧团重新排演由陈仁鉴(执笔)、柯如宽、江幼宋编剧的《春草闯堂》,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创作一等奖 、演出一等奖。该剧先后被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 ,中国京剧院等还携带该剧到香港地区及国外演出,在东南亚颇有影响。
20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 、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 ,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 。
1981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应调晋京演出。1985年 ,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86年,莆仙戏《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再次晋京展演。
2008年8月,经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 ,决定启动莆仙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8年11月,莆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莆田市莆仙戏申报世遗工作的实施意见》。莆田市正按实施意见拟定的工作目标 、工作重点及工作要求全面展开基础工作。此外,对莆仙戏优秀传统折子戏及名老艺人的表演艺术的复排、录制等保护工作任务完成过半 。
莆仙戏起源于什么时候?
排名不分先后:福建省莆仙戏剧院、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莆仙戏一团 、莆仙戏二团、莆田市硕嘉剧团、莆仙戏芳草剧团 、莆仙戏南门大厦剧团、福建艺校莆田市戏曲班、鹭岛流声剧团等。均为知名的莆仙戏剧团。
一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于2011年上半年成立 。
院址设在新建的莆仙大剧院内 ,拥有专门的演出剧场和排练厅、练功厅、多媒体工作室 、大型舞美创作场、大型流动舞台等多种先进的硬件设施。目前在职的50多位演职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艺术考量,向社会公开招聘而来。
新组建的剧院演员阵容强大且齐整,行当包括了生、旦 、净、末、丑的各个门类 ,诸多演员多次在省级以上各种赛事中屡屡获奖,是莆仙戏多个艺术行当的**** 。新组建的乐队保留了莆仙戏的传统器乐,操手大都是科班出身,演奏能力上乘 ,在全市同类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
新组建的剧院已倍受莆仙戏老艺人的关注与支持,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周长赋 、姚清水和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黄宝珍、陈先镐、王国金等都被剧院聘为艺术顾问;著名莆仙戏导演吴镇勋 、郑珍炳等亲力亲为为该剧院导演;著名莆仙戏作曲家陈承恩领衔音乐创作指挥。?
目前,剧院保留着众多的优秀传统剧目 ,主要代表剧有:《妈祖》、《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 、《江上行》、《智取金刀》、《白蛇传》 、《公主抗婚》、《天子与娇客》、《晋宫寒月》及优秀传统折子戏《百花亭》 、《三鞭回两锏》、《千里送》、《单刀赴会》、《叶李娘》 、《戏巫记》、《瓜老种瓜》、《扫纱窗》。
二 、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
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成立于1952年9月,是古老剧种莆仙戏的主要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建团40多年来,剧团整理、改编、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 ,多次参加省 、华东区和全国戏剧调演,荣获了剧本、演出、导演 、音乐、舞美和演员等众多奖项。
剧团曾四度晋京献演,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 ,献演了《团圆之后》,郭沫若、茅盾 、周扬、梅兰芳等观看了演出,赞扬《团圆之后》是戏曲精品 ,后由长春**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发行上映 。1979年,剧团二度晋京,献演了《春草闯堂》 ,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
剧团应邀赴台,在台北 、台中 、台南交流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又四度晋京参加福建古老剧种汇报演出 ,献演了《乾佑山天书》和《叶李娘》。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鲤声是莆仙戏重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立于一九五二年 。剧团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多次参加全国、华东区和省戏曲调演,多次荣获剧本奖、演出奖 、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 、演员奖和梅花奖等。
培养造就了陈仁鉴、郑怀兴等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和林栋志、朱石凤 、林元、傅起云、王国金 、许秀莺、王少媛、谢宝燊等一大批优秀表导艺术家、戏曲音乐家 、艺术实力雄厚 ,使鲤声剧团在全国剧坛享有盛誉。鲤声剧团已经五度晋京献演和赴台湾交流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
五十多年来,鲤声剧团为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的抢救、保护、继承 、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成绩显著。
三、莆仙戏一团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剧团(又称莆仙戏一团),前身系莆田县实验剧团,创建于1951年5月。后来剧团解散 ,留下部分演员并吸收一些社会文艺骨干,组建“莆田县文艺宣传队” 。
1972年11月,为恢复地方剧种剧团建制,据省文化厅通知精神 ,“莆田县文艺宣传队”更名为“莆田县莆仙戏剧团 ”。2002年4月,随着莆田行政区划调整,又更名为“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剧团”。
1951年5月 ,根据政务院戏曲改革工作指示精神,莆田县文教部门召集分散城乡各地,较著名的编剧 、 导演、演员和乐师等40多人举办艺人学习班 ,并以此为基础组织了莆田县典型剧团。1952年10月,剧团排演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察会演:受到好评 。
兴化戏在此次会演后,经省文化局决定 ,改称莆仙戏。1953年初,剧团改名为“莆田县实验剧团”。
建团以后,在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中 ,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53年,剧团排演传统剧目《百花亭》 、《刘锡.乞火》、《公背婆》,参加晋江专区第一届地方戏剧观摩汇演 ,获得好评。1954年,排演传统剧目《果老种瓜》《瑞兰走雨》、《三娘推磨》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地方戏剧观摩汇演,再次获得成功。
同年8月 ,传统剧目《百花亭》参加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三等奖和演员奖 。尔后,剧团又与仙游鲤声剧团合作 ,组成莆仙戏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琴桃》获演出奖和演员二等奖;参加展演的《种瓜》也获得好评并获演员奖和乐师奖。
1969年底,剧团全部解散并组织文艺宣传队 ,演出京剧样板戏和一些歌舞小节目。
1972年11月,更名为“莆田县莆仙戏剧团 ” 。1972年至1976年间,移植演出了《红嫂》 、《艳阳天》、《杜鹃山》、《磐石湾》、《戏霞万朵》等莆仙戏剧目。1974年9月 ,《杜鹃山》参加全省地方戏曲学习,移植“样板戏”调演。1975年12月,排演莆仙小戏《春暖花开》参加全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剧团调演 。
粉碎“四人帮”后,戏剧舞台开始复苏 ,大批禁锢的剧目得以恢复上演。演出了《春草闯堂》 、《高文举》、《白蛇传》、《杨门女将》等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剧团也迎来了新的繁荣 ,演员队伍不断壮大,演出剧目不断翻新,常年累月坚持上山下乡演出 ,为农村观众每年演出五百多场,在坚持为广大观众演出大量的思想健康 、艺术上乘的剧目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新剧目参加全国、省级戏剧会演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5年5月,新编历史剧《秋风辞》,参加省第十六届戏剧会演 ,获得了剧本一等奖、演出奖 、导演奖、演出奖及舞美设计奖 。尔后,经逐级筛选,《秋风辞》于11月中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演出,获大戏剧本一等奖、演出二等奖 、导演三等奖、布景设计一等奖、道具专项奖和主演二等奖 、配演二等奖、群众角色奖。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全国三家报刊杂志发表评论文章 ,盛赞《秋风辞》是一部高档次的艺术精品,是历史剧创作新一个里程碑。剧团饮誉京华,作品蜚声中外 ,为福建人民争得荣誉,省政府特令嘉奖 。
987年8月,新编古代剧《烛影摇红》 ,参力口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得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和演员奖。1989年10月,创作现代剧《涨潮》 ,参加省首届艺术书演出,获剧本创作奖、演出奖和演员奖。1990年10月,新编古代剧《风雪潼关》参加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 ,获剧本二等奖 、演出奖、音乐设计奖和演员奖 。
993年l2月,新编古代剧《玉笛梅魂》,参加省第十九届戏剧会演,获得了剧本奖、剧目奖和演员奖。1996年12月 ,新编古代剧《藩国纪闻》参加省第二十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剧目奖 、舞美设计奖和优秀演员奖等。1999年5月 ,新编古代剧《江上行》参加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和演员奖 。
2001年10月,《江上行》剧组赴山西太原 ,参加中国第六届“映山红 ”民间戏剧节,获得了剧本、演出 、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多项一等奖。
四 、莆仙戏二团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二团,前身系原莆田县前进剧团 ,创建于1952年2月。1973年重新组建,命名莆田县莆仙戏二团 。2002年7月,原莆田县被撤销 ,剧团隶属莆田市荔城区管辖。
1981年,该团原创演出的《状元与乞丐》在社会会上获得巨大的轰动效应,受到中央文化部和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修改提高之后 ,被荣调晋京参加展览演出,誉满京城。剧本入选全国优秀剧本奖,并被全国二百多个剧团纷纷移植演出 ,使莆仙戏再度引起全国瞩目。 。
1985年至2002年参加省十六至二十届戏剧会演中,该团创作剧目《逃难记》、《葫芦湾》、《第二十七名进士》等分别获一 、二、三等奖。共获各类奖项30多个。?
目前演员队伍强大,全团56名演职员中、副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9名 ,其中青年优秀演员肖向阳 、刘可腾等, 曾参加全国性和省历届调演中荣获演员奖 。面对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他们自强不息 ,树立精品意识的同时,抓住戏曲乃通俗文化的特点,扩大上演剧目 ,送戏下乡,深受广大莆仙观众喜爱。
五、鹭岛流声剧团
六、莆田市硕嘉剧团
其前身为莆田县戏研室剧团 、镇勋剧团,该团演员阵容强大,演出水平高超。领衔主演吴丽卿(多次获省优秀表演奖、金牌奖和全国群英奖) 。
七、莆仙戏芳草剧团
该剧团创办于1989年10月,团长冯元标既是作曲者又是二胡演奏者,其妻郭志萍既是导演又是本团主要演员。
该团的主要领导和主创人员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在继承整理挖掘莆仙戏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每年注意新创或移植三台大戏,从而形成目前保留传统大戏节目近五十个,并且常演不衰。在演出质量上能做到博取众长,虚心请教,每个行当都严格把关,力求思想性 、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
八、莆仙戏南门大厦剧团
该团创建于2000年。团长张金标,1968年出生 ,城厢南门人,从事五金和鞋业工作是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热衷于莆仙戏剧,经商办企业赚钱之后 ,首选项投资全莆仙戏剧团,除自己创办的南门剧团之外,还投资了南门一团 、大辉煌(南门二团)剧团、侨台(先好)剧团、圣岛剧团 、天资剧团等近十个莆仙戏剧团 ,实行民间职业剧团集团化管理 。
讲信誉、保质量是张金标经营、管理剧团坚定理念,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不管台下是否观众多少 ,他们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演出,从不马虎应付。所以凡是他们剧团演过的地方,当地群众肯定会有第二次邀请他们再度光临演出。
九 、福建艺校莆田市戏曲班
福建艺术学校莆田市戏曲班位于风景秀美的莆田杨梅山南麓 ,一九七八年经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是孕育莆仙戏优秀后辈人才和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弘扬莆仙文化艺术的基地。
三十年来,该校由以培养莆仙戏表演专业为主的莆仙戏学员班逐步发展为集莆仙戏表演、声乐、器乐 、舞蹈、美术等专业为一体的专业艺术学校 ,并于2004年首招莆仙戏大专班学员,致力于培养高等艺术专业人才 。
该校拥有一支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优秀教师队伍,还聘请总校教师及省、市著名艺术家来校任教。建校迄今 ,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从该校毕业的学员大都成为各专业文艺团体或其他领域的骨干,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社会名流 ,不少学员多次在省级乃至国家级艺术比赛中获奖,其中有5人次获国家级奖项,30多人次获省级奖项 ,为学校也为莆仙文艺界赢得了荣誉。
面对21世纪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学校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把莆田市戏曲班办成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艺术学校而努力 。
30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们走出校门后大多成为专业艺术团体骨干,不少学生还多次在省级 、国家级艺术比赛中获奖 ,为莆仙文艺赢得荣誉。2008年11月14日上午,莆田艺术学校历届的校友及嘉宾3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在艺校,庆祝莆田艺术学校建校30周年。
现任校长为王少媛 。
莆仙戏起源于唐 ,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 ,故俗称“兴化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 、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 ,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 、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 ,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现知南戏名目相同或剧情类似的剧目的有81个;同时还保存历代各戏班演出的传统剧本8000多本(包括重复本),其中宋至明初南戏古本主要情节犹存的 ,有《王魁》、《张协》、《陈光蕊》、《王祥卧冰》 、《郭华》、“四大传奇”与“目连戏”等55本。
甚至保留了如目连戏上部《傅天斗》那样的旷世孤本 。戏剧专家刘念兹在考察了莆仙戏遗存的剧目古本后,赞叹“莆仙戏仅就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 ,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典雅,科介极为丰富且颇具特色。莆仙戏曲牌有一千多首,依各行当各情境区分 ,甚至“专曲专用 ”,而每句唱或念白往往都配有2-3个甚至更多的表演动作,这在中国其他剧种中是比较罕见的 。而且表演与锣鼓紧密结合 ,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十分严谨。
扩展资料:
莆仙戏荣誉表彰
从1981年至1997年,莆田、仙游两县剧团先后改编 、创作、上演一批优秀剧目,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 、《鸭子丑小传》、《秋风辞》、《遗珠记》 、《葫芦湾》、《刘贺登基》、《逃难记》 、《乾佑山天书》等 ,均在省戏剧会演中获奖。?
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 。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 、《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
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 ,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 。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
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 ”的角逐中 ,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2011年底,仙游鲤声剧团带着《白兔记》惊艳法国,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 ,获“最佳传统剧目奖” 。
20130511期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CCTV1《星光大道》节目中,莆田学院学生田汶弘在周赛第三关“家乡美 ”表演中将莆仙戏搬上央视荧屏。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3年 ,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荣获了包括“优秀剧目奖”这一最高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同时获得了组织奖 。
百度百科-莆仙戏
关于莆仙戏的历史沿革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 ,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贱摩璃]投稿,不代表发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stenercn.com/zixun/118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神号的签约作者“贱摩璃”!
希望本篇文章《莆仙戏的历史沿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神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莆仙戏的历史沿革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莆仙戏滥觞于南宋,清朝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