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考物理 、化学知识点汇总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
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一、 温度计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 、 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 ,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 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一小格代表的值) 。
4、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 熔化和凝固
1 、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
2、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固态 凝固(放热) 液态
4 、 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量不断吸热 ,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5 、 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 ,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例如蜡、松香、玻璃 、沥青 。
6、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7、 惊天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中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8、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三 、 汽化和液化
1、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2、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3 、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水的沸腾是一中剧烈的汽化现象)
4、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5、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6 、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一、 电荷
1 、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 ,符号C
5 、 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 ,叫做绝缘体。橡胶 、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
二、 电流和电路
1 、 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 、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 、导线:连接电路
2、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 串联和并联
1、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 ,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 、 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 ,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 ,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
四、电流的强弱
1、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 ,简称安,符号是A。(
2 、 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3 、估测、试触 ,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 、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 、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 ,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 ,俗称火线 。
一、电压
1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电压通常用字母U代表,它的两侧就要用电压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00V
3、电压表的使用: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的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 。应该使标有“— ”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 ,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所用量程的最大测量值必须大于被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 、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标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
3 、导体的电阻大小跟材料有关、跟长度有关(导线越长 ,电阻越大)、跟横截面积有关(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 、比金属差、比非金属强,常常称做半导体 。
三、欧姆定律
1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其中: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 );I—电流—安培(A)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3、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4、断路和短路:○1 、电路没有接通,这种故障就是断路。○2、电路中不应该相连的亮点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现象 ,叫做短路 。
四、电能
1 、电能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更常用的能量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五、电功率
1、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电功率用P表示 ,它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P=W/t 其中:W—消耗的电能—焦耳;t—所用的时间—秒;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
2 、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3、用电器正常工作是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4、P=UI(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P—功率—瓦特)
一 、 多彩的物质世界
1、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2、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p=m/V
二 、 运动和力
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v=s/t 1m/s=3.6km/h)
3、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还可以是物体发生形变 。
力的单位是牛顿 ,简称牛,符号是N。
5、 大小 、方向、作用点会影响作用效果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8、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9、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彼此平衡 。
三、 力和机械
1 、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
2、 由于地球哦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G=mg)g=9.8N/kg
5 、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6、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
7、 摩擦力的代谢哦啊根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8 、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 ,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9、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
10、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1 、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叫做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叫做费力杠杆.
12、 动滑轮的作用: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改变物体方向
13、 动滑轮的作用:可以省力 ,但不能改变物体方向
四 、 压强和浮力
1、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F/S)
2、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降越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 ,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 、 液体压强公式:P=pgh
4、 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5、 在气体和液体中 ,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
6、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
五 、 功和机械能
1、 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公式:W=Fs
2、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
3 、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4、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公式:P=W/t
5、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
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一般来说,人耳所能接受的声波在20—20000赫兹之间,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 ,称为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约则为次声波。次声波与超声波一样都看不见 、听不到、摸不着,但次声波频率低、波长长,所以传播距离很远。次声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既能穿透空气 、海水、土壤,也能穿透飞机机体、舰艇壳件 、坦克车体,以及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体 。例如频率为3.44赫兹的次声波,其波长100米 ,能穿透建筑物的坚固墙壁,当然,对于人体来说更是不在话下。
据报道 ,次声波亡人的事件还真有不少。198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的帆船在由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20年后,却在火地岛附近被人发现 。船上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完好如初。就连已死多年的船员也都各就各位 ,保持着工作状态。科学家对他们的神秘死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发现 ,原来他们正是死于海上风暴产生的次声 。
1992年11月24日,桂林上空发生了一起空难,141人死亡 ,成为中国民航史上最惨烈的飞机失事事件。当事件的原因经多方解释而未肯定之时,中国声学研究所的专家,提出了存在着因“次声波”的作用而致使飞机坠毁的可能性。桂林属半丘陵地带,气团依山势走向而上下浮动 ,引起气流震动,会产生一种“山背波 ”的次声波,当飞机遇到这种危害极大的由次声波引起的晴空湍流时 ,如同落入一个风旋涡中,在挤压力、冲力等多种强劲外力的作用下,将造成飞机失控、产生机毁人亡的恶果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 ,次声波对飞机的影响还有一种“生物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次声波的频率接近人体频率时,就有可能产生“共振” ,飞机驾驶员无法承受这种强烈的效应,就有致命的危险。也就是说,此次空难的凶手很可能就是这种次声波 。
那么 ,次声波为何会造成人员不流血却出现严重伤亡的现象呢?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内脏,有其固有的振动频率,而这种频率也在0.01—20赫兹之间,也就是说 ,它和次声波的频率相似。这样一来,当外来的次声波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制造的 ,一旦它的振动频率与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就会引起各种脏器的共振,这一共振便会使人烦躁 、耳鸣、头痛、失眠 、恶心、视觉模糊、吞咽困难 、肝胃功能失调紊乱;严重时 ,还会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压迫感。特别是与人的腹腔、胸腔和颅腔的固有振动频率一致时,就会与内脏 、大脑等产生共振,甚至危及性命。
次声波这些神奇的功能:无声无息地传播 ,波长不易衰减,且易与自然界的次声波混在一起,难以被人察觉等特点 ,早就引起军事专家的高度注意 。一些国家正在是利用次声波的性质进行次声波武器的研制。初步选定利用次声波进行作战的方向是次声波发生器和次声波炸弹
关于中考物理、化学知识点汇总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跪省]投稿,不代表发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stenercn.com/zixun/15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神号的签约作者“跪省”!
希望本篇文章《中考物理、化学知识点汇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神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中考物理、化学知识点汇总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希望能对你有些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