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或谚语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 。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初五 ,俗称“端午节 ”(the Dragon-boat Festival),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 ,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 、重五、端阳、中天 、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 、夏节。从史籍上看 ,“端午 ”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 ,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 、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这一天天津人都会到古文化街的乔香阁挑选中国结 ,来祈求吉祥 。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迎涛神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 ,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 ”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 ,以蠲除毒气 。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 ,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 、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 ,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 ,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薰苍术 、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 ”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 ”、“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 ,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 ,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 、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 、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 ,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 ,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 ,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 。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 ”这一文体) ,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 、《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 ,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 、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 ,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 ,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 ,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端午节常用花卉在这个纪念屈原的节日里有那些花卉适合送给朋友呢?适合的花卉有:剑兰、龙船花 、文心兰、黄百合。因为它们对应的花语有:剑兰的花语:避邪镇灾、性格坚强;龙船花的花语:争先恐后;文心兰的花语:快乐;黄百合的花语:快乐 、喜庆。你可以根据这些花语结合你朋友喜欢的种类来送给他啊[1] 赛龙舟八大胜地1、龙胜地之一:湖南汨罗:汩罗江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开展的—项活动 。相传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含恨怀沙自沉于汩罗江,人们便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见《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每逢竞渡时节,参赛者们点着香烛抬着龙舟头到屈子祠祭祀后 ,龙舟才被披红下水,在一声炮响中,众舟争先竞渡,岸上成千上万观众为之摇旗呐喊 、助威加油 ,其飞舟竞渡之壮观,令人为之振奋。
2、龙舟胜地之二:武汉汉江:汉江龙舟竞渡是为了追思屈原而设。相传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于汉江之滨,“乘鄂渚反顾兮 ,欸秋冬之绪风”(《涉江》),因而汉江地区很早就有“午日龙舟闹江市,楚俗相传吊屈原子 ”的民俗 。其精采欢腾的场面有清代著名诗人范锗《梦江南》词可以为证:“空江阔 ,竞渡吊沉湘。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昼鼓曳长风,看夺锦标强。”
3、龙舟胜地之三:湖北秭归:屈原故乡龙舟竞渡从长江南岸开始到北岸屈原庙结束 ,象征着把汩罗江爱国诗人屈原英魂迎归故里 。
4、龙舟胜地之四:浙江杭州:钱塘江龙舟竞渡习俗历史悠久,在《杭州府志》中就有“每逢五月端午,各至江湖上以至观竞渡 ,龙舟至数十艘,岸上人蚁”的记载,此项活动是为了凭吊遥祭吴国大将伍子胥而设的。据《曹娥碑》记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吴国大将伍子胥反对越国求和 ,遭太宰诬陷,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弃尸于钱塘江 ,从此此江常起怒潮,逢五月五日,潮势更大 ,扑向越国境内,其女曹娥驾舟迎潮,拜见父亲 ,后遂成钱塘龙舟竞渡习俗。
5 、龙舟胜地之五:四川万县:在长江万县地区的龙舟竞渡亦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 。其龙舟尖底狭长,大的可容七八十人,竞赛者身着衣服颜色与龙舟颜色浑然一体 ,执令旗者站在舟头,领呼号子,还有锣鼓助威,一鼓一浆 ,飞掠水面,竞渡终点以夺旗或抢鸭子告捷,热闹非凡 ,别开生面。
6、龙舟胜地之六:贵州黔东南:贵州黔东南清水江一带苗族百姓每逢农历5月16日至18日,有开展龙舟竞渡的习俗活动。龙舟是由一艘母舟和两艘子舟组成,分青龙、赤龙 、黄龙三种 。龙头用两米多长的柳木雕刻而成 ,并装有一对龙角,龙舟制作精巧,栩栩如生 ,突出了苗家的艺术特色。参赛者为苗族水手,身着短衣,头戴凤尾斗笠 ,腰系绣花带,一手握船浆,一声令下,众舟齐发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岸上水上组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7、龙舟胜地之七:云南洱海:居住在云南洱海附近的白族百姓 ,在每年农历7月23日至8月23日之间,流行龙舟竞渡的习俗 。相传南昭时期,洱海出一蟒蛇 ,吞食人畜,义士段赤诚身携十二把钢刀,下洱海为民除害 ,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诚在蟒蛇腹中拼命打滚,用钢刀猛刺 ,终于杀死了巨解,自己也因此献出了生命。人们闻讯纷纷驾舟下洱海四处捞救,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习俗。其龙舟系用大型木船装饰而成,分为黄龙、黑龙两种 ,每艘龙舟载水手60人,竞渡时,岸上的锣鼓声 、鞭炮声、观众的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 ,交织成一支雄壮的龙舟竞渡交响乐。
8、龙舟胜地之八:云南德宏:据《唐书?6?1中宗纪》载:云南傣族英雄岩红窝秉性刚直,专为穷人打抱不平,因不满强权专制 ,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德宏州地区傣族百姓为祭祀他,于每年五月五日那天,划龙舟游弋龙川江上 ,以示与英雄岩红窝在一起的立场,后遂成为傣族群众龙舟竞渡的习俗。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 ”是犯禁忌的日子 ,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 、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 ,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 、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 ,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 ,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 ,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 ,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 ,妇人皆戴之, ”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 ,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 、合、乌、虫 、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 ,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 ,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 ,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 ,不可胜纪 。”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 ,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 ,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 ,佩戴于发际身畔 。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 ,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 ,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 ,即此意也。 ”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 ,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 ,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 ,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 、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 ,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 ,时端午节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 、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 ” 、“五彩缕”等,名称不一 ,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 ,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 、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 ,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 ,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 ,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 、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 ,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 。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 ,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 、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 ,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 、排草、山奈、甘松 、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 ,香气扑鼻 。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 ,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 ,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 ,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 、桃子、苹果、荷花 、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 ,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如虎 、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 ,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 、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打扁担 、打铜鼓、碰彩蛋 。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 ,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 ,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 、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 ,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 ,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 ,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 ,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 。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2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 ,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 ,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 ,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 ,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 。针扎破了手 ,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 ,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 ,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 ,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3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 、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 、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 ,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 ,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在孩子满月 、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 ,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 ”,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 ,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 。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4、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 ,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 ,也最受姑娘青睐 。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 、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 ,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 ,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
5、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 ,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 ,自娱自乐的“打着堂 ”,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 、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 ,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 、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 ,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 ,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6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 ,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 、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 。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 ,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 ,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关于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或谚语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 ,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浸熄梨]投稿,不代表发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stenercn.com/zixun/28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神号的签约作者“浸熄梨”!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或谚语》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神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或谚语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端午节简介农历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