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求《望岳》 、《黄鹤楼》的诗词鉴赏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求《望岳》、《黄鹤楼》的诗词鉴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 ,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 ,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
割:分割。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 ,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 。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
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 、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 ,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 ,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 ,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 ”字 ,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 ,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 ,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 ”是唐人口语 ,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 ”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 ,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 ”解作“应当”,便欠准确 ,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 ,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 ,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 ,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 ,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 ,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 ,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 。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巍巍泰岳 ,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诗经·鲁颂·閟宫》) 。“峨峨东岳高 ,秀极冲青天。”(谢道韫《登山》)。“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 ”(丁春泽《日观赋》) 。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 ,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作者在这首诗歌中 ,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 ”之地;在民族意识中 ,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 。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一个虚字“夫”,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 ,精妙传出;“如何 ”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 。泰山位于齐之北 ,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 ,故而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然而,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 ,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 。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 ”那样高不可攀 ,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而是扎根于大地 ,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齐鲁青未了”之警句,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第三句的“神秀” ,实从“青未了 ”传神而来。泰山之超绝处,不仅在其高耸云霄,横亘万里 ,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气。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赐予。在几分神秘的气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气质 。这其间饱含着特定时代人们对泰山的敬畏 、崇尚之意,也蕴含着本属于泰山之子的诗人无比自豪的感情。
“阴阳割昏晓” ,是接写泰山之高。由于山势高峻,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 。这一句紧承“造化 ”而来。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 ,参与造化。《庄子》云:“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 。”三、四句,将“造化 ”与“阴阳”对偶而写 ,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造化氛氲,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 ,始交代处 ”(《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笔,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 、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 ,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荡胸生层云”,是承转的妙笔。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 ,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 。一“荡”一“生 ”,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 ,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决眥入归鸟”,把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这是全诗意象较为细微的一句,却在飞鸟的高翔中 ,展示了泰山的无限广阔。疾然而飞的鸟儿,使诗歌的动感更加强烈,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
无论是远望 、近望还是细望 ,都不能尽望岳之情。泰山之独绝处,正在其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所以中国一位伟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感到天下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篇》)而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
细品《望岳》诗,会深深感到在莽苍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 。“岱宗”的尊严,“齐鲁 ”的高古 ,“造化”、“阴阳”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顶时胸怀的坦荡浩然,都是文明古国之活力与智慧的生动体现。而一位诗人 ,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 (黎烈南)
赏析三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开篇以问句领起,形成突兀的语势振起全篇 。“夫如何 ”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 、惊叹揣摩之情。第二句则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 ,显示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 。“钟 ”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 ,仿佛“昏”和“晓 ”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
颈联两句 ,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辽远的大景 ,有点睛传神之妙。“归鸟”点明时至傍晚,但诗人还在望,如此入神 ,说明诗人爱岳 。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尾联两句 ,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 ”的愿望。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 。“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 ,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 。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 ,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 ,情景交融。
赏析四
胸怀豪放 格调高昂——读杜甫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 。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 。在作诗的前一年 ,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他当时少年气盛,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 ,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 ,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 ”(《壮游》)生动地反映了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 ,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望岳》诗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格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人用设问的句式 ,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所谓岱宗,又称岱山 ,就是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首,故云岱宗。前人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从齐到鲁,历二国其未了 。 ”诗人紧紧抓住了一片青绿的特点,没有费多少笔墨 ,仅仅用“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 、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诗论家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只五字 ,真雄盖一世”。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是诗人着意描绘出来的泰山灵奇秀美的恣态: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 ,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把大自然所具备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来;山峰直插云霄,遮断阳光 ,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 。诗人在这里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别具匠心的。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 ”,而后者则是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在诗人笔下 ,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
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 。因为这座山峰很高,云势积叠而起 ,诗人站在山麓仰望,仿佛感到云气荡其心胸,故抑郁之气荡涤殆尽 ,襟怀为之大开;由于相距甚远,所以尽量睁大眼睛,集中视线 ,盯着飞鸟,并循其行踪而极目远望。这两句并非完全写实,乃是诗人的假想。正如王嗣奭所说:“‘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眥’句 ,状眼界之空阔 。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
最后,诗人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种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为全诗作结。既然诗人面对这座如图如画的神秀峰峦,仰望之中业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飞扬 ,那么何不亲身登上这座山峰之颠,以饱览泰山的风光呢?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 。“凌绝顶”,正反映了他的远大目光和豪迈气概。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 ,那种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简直跃然纸上。这两句诗,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不仅进一步赞美泰山的雄伟姿态,而且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是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 ,情中有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 。贯穿全诗始终的则是一个“望 ”字 ,由远而近,又从近至远,都是通过眼望而步步扩展和层层深入的。故前人认为:“望岳与登岳不同。登岳 ,即须细详岳麓中之奇特,?岩伟岸,不可端倪 。若望岳 ,则又不得若是,必须就其函盖体统处,写其挺出物表 ,有一语胜人千百之奇。”(见《杜诗言志》)因此,整首诗篇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 ,气势磅礴,使人读过之后印象极深,韵味无穷 ,如临其境,不愧是杜甫诗集中的佳作。同时,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 ,景色神奇,气象万千,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然而 ,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 。谢诗八句 ,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劲遒峭刻 ,可以俯视两家矣 。”又说:“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 ,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 ”这些评价当然是很高的 ,可也是中肯的 。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 ,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 。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 ,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 ,一生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羁旅。一日,他登上黄鹤楼 ,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 ,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为严羽高评为“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千古名作《黄鹤楼》 。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 ,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 、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 ,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 ”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 、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 ”变幻难测 ,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 ,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 。依稀间 ,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 ,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 ,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 ,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 ,语如联珠,自然天成,对仗工整 ,音律谐美,文采飞扬 。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豪迈昂扬 ,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峰巅,成为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黄鹤楼》诗词李白全诗内容是啥?
《黄鹤楼》唐·李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 ,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在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关于“求《望岳》 、《黄鹤楼》的诗词鉴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钥朗]投稿,不代表发神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stenercn.com/zixun/49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发神号的签约作者“钥朗”!
希望本篇文章《求《望岳》、《黄鹤楼》的诗词鉴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发神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望岳》、《黄鹤楼》的诗词鉴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望岳》、《黄鹤楼》的诗词鉴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